中文

English

药物研究的关键“武器”——原代肝细胞,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发布时间:2025-01-21   信息来源:郭弘琳

肝脏是药物代谢与毒性过程中的关键器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原代肝细胞(Primary Hepatocytes)具备完整的细胞特性与生理水平的酶和辅助因子,包括膜结合酶(如细胞色素P450)和胞质酯酶,因此它们被广泛认为是体外肝脏模型的黄金标准,成为药物相互作用、代谢及毒性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概述基于原代肝细胞的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型,并探讨它们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研究的关键“武器”——原代肝细胞,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一、原代肝细胞分离

肝细胞的分离通常采用两步胶原酶灌注法。在较小动物中,肝脏灌注通过门静脉或下腔静脉进行,而在较大动物中则采取肝叶或肝段灌注。成功分离肝细胞的关键因素包括:无细胞毒性的胶原酶、合适的消化时机及良好的肝脏状态。用于药物研究的原代肝细胞应达到以下标准:实验开始时活率80%,实验过程中的活率下降不超过20%;检测2-3种已知上市药物的代谢,其结果应与文献值相符;使用诱导剂(如利福平)时,特定酶(CYP3A4)的活性需增加至少三倍;冻存肝细胞接种4-6小时后,贴壁率应达到70%。

二、原代肝细胞培养模型

2D培养

原代肝细胞的2D培养通常是在胶原蛋白涂布的培养表面进行。虽然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展示药物的代谢途径,但其缺点是肝细胞的极性和功能可能发生变化,且缺乏其他非实质细胞的支持。此外,细胞在贴壁培养中的生存能力有限,通常适用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肝毒性评估。不过,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原代肝细胞与其他细胞共同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细胞功能与稳定性。

3D培养

原代肝细胞的3D培养模型如球状体(Spheroid)和肝类器官(Liver Organoids)是研究中的新方向。球状体模型通过降低细胞间的粘附性而形成,而肝类器官则能够更好地再现肝脏的微环境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慢代谢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

三、共培养模型

原代肝细胞共培养模型涉及将不同类型的细胞混合在一起,以加强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模型可以延长原代肝细胞的功能持续时间,并能更好地模拟实际生理状态。在药物研发中,原代肝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非实质肝细胞或T细胞等的共培养已成为评估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随着对原代肝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探索,品牌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将致力于为药物研发提供高质量的生物试剂和专业的研究支持,帮助科研人员在非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