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解码mRNA包封工艺与应用 -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发布时间:2025-03-21   信息来源:齐富怡

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脂质能够在水中自发形成封闭的脂质双层囊泡,进而引入了“脂质体(Liposome)”的概念。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兴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使用“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 LNP)”这一术语。如今,LNP作为mRNA疫苗的重要载体,尤其在针对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mRNA能够被安全有效地递送至机体细胞内。

解码mRNA包封工艺与应用 -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将mRNA包裹入LNP中,使得其不仅表现出低毒性、低免疫原性、优异的动力学稳定性和坚固的结构,而且能在全身循环中保护mRNA免遭核酸酶的破坏。通过与早期内体的脂质双层膜的融合,LNP能够高效地将mRNA传递至细胞内部。这一技术在FDA获得批准,并在全球范围内的mRNA新冠疫苗中使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LNP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结构和载药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阳离子脂质纳米粒(Cationic LNP)

阳离子LNP是历史上最早应用于基因递送的合成材料之一,由阳离子脂质和中性辅助脂质构成。这些阳离子脂质体能够强烈结合并浓缩负电荷的核酸,形成稳定的纳米颗粒(称为LPX)。尽管这种LPX在实验室条件下非常有效,但在体内的递送效率有限。

2. 脂质-聚合物杂合纳米粒(Lipid Polymer Hybrid NPs, LPHNPs)

LPHNPs结合了阳离子脂质与聚合物,优势互补,提高了基因递送的效率。聚合物的引入减少了阳离子脂质的使用,提高了DNA的递送效果。

3. 脂质磷酸钙纳米粒(Lipid Calcium Phosphate NPs, LCPNP)

LCPNP为递送各种核酸提供了多功能平台,具有小于50nm的直径,促进在肝细胞中的递送效果。

4. 可电离脂质纳米粒(Ionizable LNPs)

可电离脂质LNP通常包含四种关键成分,能够在酸性环境中与核酸相互作用并包裹。这种LNP能在体内以更高的效率实现siRNA和mRNA的递送,已经成为现有一些mRNA疫苗的重要成分,如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推出的疫苗中也应用了这一技术。

在LNP生产的过程中,关键质量参数包括粒径、PDI(多分散性指数)、包封率、Zeta电位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LNP的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率。特别是粒径的控制,通常建议LNP的最佳粒径范围为20-200nm,PDI应低于0.2。

面向未来,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在mRNA生产和LNP制备中,致力于提供高稳定性、高质量的微流控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医疗需求。我们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支持新药的快速开发与验证,为生物医药领域贡献力量。